為一名海歸校長,林敏對國際教育有獨到見解。西外堅持走中西融合的辦學之路,自行研發(fā)一套行之有效的課程體系。辦教育的過程中,林校長一方面不斷提醒自己不要把教育做得太窄,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家長能拓寬視野,放手讓孩子成長。
我回國十年了,許多人建議我辦一個純西方化的學校,把英美的課程全部引進,比如A-Level、AP,都是為西方學生量身打造的。中國學生母語不是英語,將來在全球平臺的競爭中,只能以中西文化的融合作為優(yōu)勢。英美學生很難,很少具有這種能力。如果能真正達到中西文化的融合,既可以選擇在中國,也可以在西方工作,無論在哪,都會輕松自如,和人交往無障礙。
這種能力素養(yǎng)單靠引進的純西方課程很難培養(yǎng),特別是初高中,引進資格考試后,中文能力變?nèi),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也不扎實。所以,二十一世紀中國學生如何更有競爭力,需要一套適合中國孩子發(fā)展的國際化課程。雖然這個目標確立了,做起來談何容易!引進課程已經(jīng)成熟,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,而且市場認同度也高,許多家長認為越“純正”越好。許多學校會打“純西方化”的招牌,號稱原汁原味。但是,孩子不是原汁原味的外國人,矛盾和差距是不可避免的。教育上的拿來主義需要結合自己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。孩子需要既有民族身份和文化認同,又有國際視野、國際化交流能力。
我們有這樣一些探索。首先,堅持中文英文都要學好,不能偏廢。為此,制定了50:50的課程計劃。一半時間是中國老師、教材和課程大綱,一半時間是英美加澳請來的外國老師,原汁原味的北美課程。力求都堅持兩個文化系統(tǒng)中的精華,且須互有照應和融合,不能割裂。比如共同的主題學習研究課,課外活動、探究活動,尤其看重孩子的人格教育、品格培育。我們設置中方、西方兩個班主任,分別用中英文和孩子溝通。音體美課程也是中西方都有,拓展選修、教育活動都是中西方老師共同參與,使孩子自如地沉浸在兩種文化體系中,逐漸使其擁有中西融合的氣質(zhì)、素質(zhì)、價值觀、能力。這個50:50的分配架構也是大框架,到了初高中,可能會朝西方再偏重一些,做相應調(diào)整。但是,從價值觀上,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重視,是不能丟的。
要培養(yǎng)出所謂的世界公民,必須建立在自己的文化認同上。自己的文化認同,自己的根越深,國際化程度越高,因為他會更加自信。許多小留學生、“香蕉人”缺乏自信,沒有歸屬感,“漂”在世界上,心理混亂,在中國、在西方都感到不舒服,逐漸地人格分裂,自信心缺失,做任何事情都會受限。所以,提醒家長們千萬不要心急,覺得孩子出國越早越好。出國很容易,回來很難,我們的目的是成為一個內(nèi)心幸福的人。
西外教育的地平線不在兩棟樓之間,而在遠方的天際線
我是在文革時期“野蠻生長”的,十歲到十八歲期間正好是整個文革十年,那時學;旧鲜前氚c瘓的,我自己讀了很多書。圖書館關閉了,我逼著媽媽從她任教的小學圖書館給我不斷地借書出來看。一方面自己學習,另外也碰到許多好老師鼓勵我堅持讀書。同時,我們學軍、學工、學農(nóng),盡管沒有坐在課堂上,但經(jīng)常走入社會,較后又上山下鄉(xiāng)。所以這段經(jīng)歷啟示我,教育不能走一條太窄的路。七七年恢復高考,我在農(nóng)場里白天干活,晚上復習,考進復旦,后來又出國讀書。盡管我們這代人是被耽誤了,但也從其他方面吸取了很多營養(yǎng)。
人的社會化過程非常重要,課堂學習不能提供,要從課堂外吸取各種各樣營養(yǎng)。我?guī)е魍獾膶W生堅持了十年行走課程,我們走過井岡山、泰山、安陽、敦煌、內(nèi)蒙……很多地方。今年可能到陜北習主席插隊的梁家河去看看,到延安看看黃帝陵。為什么要朝北走,朝西走?我曾經(jīng)在一篇文章里提到,在上海這個物質(zhì)豐裕、高度西化,集中了江南繁華精巧之氣的城市,總覺得有所缺失。這里的男孩缺少陽剛之氣,擔當意識,缺大格局,上海的孩子看出去的只有窄窄的馬路和高樓大廈,眼界必然局限。我?guī)е鴮W生在敦煌,重走絲綢之路,有一次我們從酒泉衛(wèi)星發(fā)射基地出來,車在戈壁灘上奔跑,遠處夕陽西下,遠望可以看到天際線,看到這荒蕪的天際線,我說,這應該成為西外教育的地平線。西外教育的地平線不是在兩棟樓之間,那樣師生的格局怎么能打開?
所以我才會說,男孩子碰撞一下,打打鬧鬧很正常。要讓孩子經(jīng)受風雨,不僅在考場上交出漂亮的考卷,更重要的,要有脊梁骨,一個有脊梁骨的人他會有榮譽感、正直感、責任感。這些品格不是課堂上能夠養(yǎng)成的,只能在行走的路上,在各種活動中、在交往實踐中養(yǎng)成。家長應該利用假期帶孩子出去走走,不光是去名山大川,不僅僅是玩,不一定要住五星級酒店,就背個包,就像西方流行的間隔年(Gap year),年輕人專門用一年去游走世界各地,甚至來到中國的貧困山區(qū)教書。我們很贊成孩子有個野蠻生長的過程。
家長不要太關注孩子的生活細節(jié)。我們是寄宿制學校,不是五星級酒店,只要有基本的生存保障、安全保障,讓孩子去磕磕碰碰、摸爬滾打,放手讓他們自己成長。在行走的路上可能會有各種意外、突發(fā)情況,荒漠上、草原深處,晝夜溫差很大,夜里一下子到了零度,沒有取暖設備,也熬過來了。在內(nèi)蒙,要不要讓孩子騎駱駝?擔著幾百個孩子的安全風險,我認為一定要騎,否則白來了。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要有擔當,我們有擔當,孩子才會有擔當。所以我說孩子人生觀、價值觀的培養(yǎng)不是在課堂中,要在大教育的背景下,這也是西方教育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點,放手讓孩子經(jīng)風雨,見世面。
這些經(jīng)歷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,它會帶來很多背景性的知識。學習不是簡單的接受,是通過一個腳手架,像蓋高樓一樣往上建,你的生活經(jīng)歷,在路上的感受、體驗就是你的腳手架,幫助你一層一層往上搭,而且腳手架做得越扎實,樓也就越高、越堅固。一方面我們作為教育者不斷提醒自己不要把教育做得太窄,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家長能拓寬視野,放手讓孩子成長。
教育孩子要慢養(yǎng),慢慢跑,該出彩時一定要出彩
這很簡單。我們在選擇學生時一不看成績,二不看證書,三不看背景和關系,努力做到公正公平,唯一有優(yōu)先權的是我們教職員工的子女。所以,請家長放心,你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(yǎng)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,身體一定要好,強健的體格很重要,千萬不能讓孩子變成文弱的白面書生,要有堅強的體格。其次,堅強的人格、品格更重要,比如孩子的責任心、同情心,自我管理、自我學習、自我發(fā)展的內(nèi)驅(qū)力,只要具備這些,哪怕他還不會拼音,不識字,不會講一句英語,都沒關系,因為進了學校都是能學會的。我們學校很看重孩子人格品德的素質(zhì)。許多孩子早期是百米沖刺很快,但人生是跑馬拉松,要跑幾萬天,才跑了五百天、兩千天,上氣不接下氣就跑不下去了,前面都白費了。很多這樣的例子,考上大學后不讀書,豈不完全浪費了嗎?所以說要慢養(yǎng),慢慢跑,該出彩時一定要出彩。
我五十多歲了,真正出彩的時間是現(xiàn)在,不是二十多歲考上復旦,不是三十多歲拿到博士學位、做教授,而是能從無到有把這個學校建起來,十年后,還有熱情,還能找到新的平臺、新的發(fā)展方向,比如到美國開分校、繼續(xù)改進課程,把學校做得更有品位和格局等。我能跑到現(xiàn)在,就說明我的基礎教育能夠持續(xù)地支持、更新我的人生。怎么看教育的結果?比如說我們的孩子五十歲以后能回到這個學校,說謝謝你老師,我這一輩子做了些我真正想做的事。而不是看他考上什么學校,這不重要。其實一個人的成長與他的學歷可以說沒有關系,但他的人格、品格和身體狀況是能讓他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基本的東西。
希望家長不要急功近利,我也常自我提醒,不要急功近利,因為我們學校也面臨很大壓力,家長要看考試成績。我們的中考成績非常好,在全區(qū)前三,但學生花費的時間只有其他學校的三分之二甚至一半。我們就是抓效率,培養(yǎng)學生的內(nèi)驅(qū)力,執(zhí)著的投入,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激情,把學習變成真正想做的事。做教育本身就是非常有意思的事,很多老師也在說,林校長你這么多年來還是這么有勁!所以,一定要找到自己較想做的事。家長也不要把孩子看作負擔,要把孩子看作共同進步互相溝通的伙伴?粗⒆拥某砷L,尤其是看到他們的閃光點。
你要求孩子讀書,周末你帶孩子去書店嗎,去博物館嗎,看畫展嗎,看戲、聽音樂會嗎?讓孩子成為一個有品位有格局的人,自己先要提高修養(yǎng)。
較后一句忠告,我們要放松,要拿得起放得下。有的家長太緊張了,孩子跌倒、摔一下就不得了了。你的緊張使孩子更緊張,要給孩子和自己更寬松的空間,特別是要提醒那些全職媽媽,孩子可能是你生活的重心,千萬千萬要放手,否則孩子一定長不大,一定沒有出息。有時有這樣那樣的問題,沒事的,抓大方向,孩子的人格、品格問題,身體健康,要緊緊抓住不放,其他問題都可以慢慢調(diào)整。
來源:國際學校網(wǎng)本頁網(wǎng)址:http://cv666.cn/huodong/linmin/19688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