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B國際文憑課程體系近十年發(fā)展迅猛,幾乎可以說是未來世界教育的趨勢所向。區(qū)別于其他國際課程體系,IB其實是一種課程理念,通過對學生核心技能的訓練,培養(yǎng)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。
在中國,越來越多家長不滿體制內教育的局限,IB的教育哲學符合這批中產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構想——培養(yǎng)有思考力,溝通力,能和國際接軌的未來人才。但中國的IB教育又極小眾,選擇不易,得到更不易。
中國父母該做什么,才能跟上時代和教育的發(fā)展洪流?答案是:在新時代來臨前,培養(yǎng)孩子的思考能力、研究能力、自我管理能力、溝通能力和社交能力,讓他們成為未來人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。
教育的形態(tài),即將發(fā)生劇變
特斯拉曾發(fā)過一則招聘信息:“我們在尋找從未存在過的人。”他們招聘的人,類似家庭充電專員,產品體驗師等等。這是什么鬼?
喬布斯曾經開著車,一邊打電話一邊在硅谷附近瞎轉,找信號的盲點。當他發(fā)現(xiàn)電話掉線,就繞著那里轉好幾圈。今天,信號調節(jié)研究員已經是蘋果公司里專人負責的具體職位。
“不存在的人”其實一直都存在,只是從未被命名。比如電腦被發(fā)明之前,程序員不存在。這個世界是由不存在的人創(chuàng)造的。他們需要什么樣的能力?在新時代來臨前,培養(yǎng)孩子的思考能力、研究能力、自我管理能力、溝通能力和社交能力,擁有未來人才(“不存在的人”)所需要的核心能力。
“在以前的時代,我們有99%的時間不用特別考慮未來,因為未來跟100年前不會有太大區(qū)別,但是今天完全不同,十年就會有巨大變化。”在北京舉行的“第二屆LIFE教育創(chuàng)新峰會”上,阿里研究院高級顧問梁春曉發(fā)言時說:“一個時代生產方式的變化,影響到教育的形態(tài)。”
教育的形式即將發(fā)生巨大的改變,也許身處教育終端的你感覺不到明顯的沖擊,但隨著這個時代生產方式不可逆轉的改變,或早或晚這股時代洪流較終會裹挾每一個人。
我們要給孩子怎樣的教育,才能讓他適應未來世界?成為那個“從來不存在的人”?
IB大勢所趨,代表新教育的發(fā)展方向
IB國際文憑課程體系,在這波時代生產力變革中,成為教育新形態(tài)代表的趨勢越發(fā)明顯。
2012年到2017年,全球范圍內的IB學校增長了39.3%
從2012年到2017年,短短5年之間,IB國際文憑課程體系授權的學校增長了39.3%,截至2017年3月,全球共有4655所學校開設IB國際文憑課程。而中國大陸目前有106所國際學校開設IB課程。
-較難的國際課程
-錄取世界名校成績較好的國際課程
-面向未來的國際課程
這是在談到IB國際文憑課程體系中,較常被用到的評價。就目前觀察到世界各國教育改革動作,IB將確實可被稱為是教育界的時代洪流,幾乎可以說是未來全世界教育的趨勢所向。
IB國際文憑課程體系培養(yǎng)時代需要人才的核心能力,在過去40年,修完IBDP(IB高中階段)課程的學生,進入世界較好大學的窄門,入學表現(xiàn)亮眼深受可定,職業(yè)表現(xiàn)出色。
IB誕生于1968年,較近十幾年發(fā)展迅猛
回顧歷史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一個“巧合”,實際上,IB國際文憑課程體系誕生于1968年,并不是一個非常年輕的課程體系。但是它的飛速發(fā)展期也就是在較近十數(shù)年,這恰恰與這十幾年里時代生產力飛速發(fā)展進程吻合。究其根本,IB國際文憑體系所倡導的“終生學習”,“探究式學習”等理念,能夠培養(yǎng)出適應時代需要人才。
IB的課堂:運用探索,鼓勵思考
IB課程強調探究式學習。以IB體系中小學階段PYP為例,PYP實際上是IB體系中靈活度較高的一個階段,基本上就是一個教育框架。對學校而言,教師將IB體系的培養(yǎng)目標和教學方法,內化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去,比如把本土課程中的內容設計到探究主題中去,讓孩子在探究中學習,就是一種PYP與國內教育的融合。探究性學習,審辯式思維,反思,溝通等,都是IB教育的內核。
先來看看IB的課堂上,如何給二年級的學生上語文課。
這節(jié)課的主題是:工具。課程歸屬的學習單元是:如何讓所有事物發(fā)揮功能,副主題是:各種物品的使用方式。孩子的面前放著:樹葉、樹枝、杯子、帽子等物品。
老師先拿起一個杯子問同學:“這是工具嗎?”
孩子們齊聲回答:“是工具!”
接著老師以同樣的方式陸續(xù)拿起吸管、紙杯等物品。但當老師拿起帽子詢問時,孩子們出現(xiàn)了不同的意見。
有的同學認為是工具,有的則認為是服裝。
接下來,老師拿出了樹枝問大家,這時,孩子們齊聲回答:“不是工具!”
老師并沒有給出答案,而是讓孩子們讀了兩本書,一本是介紹全世界各種住宅的圖鑒,以及描繪動物們如何筑巢的繪本。閱讀的同時,在書上貼上便利貼,分別回答兩個問題,分別是: “現(xiàn)在使用什么樣的工具”,以及“如何使用那個工具”。
30分鐘后,分組閱讀時間結束。老師跟剛才一樣,一個個拿起杯子或樹枝,反復問孩子同樣的問題。
這次,有孩子回答:“樹枝是工具,有兩根樹枝就能當筷子了。”
“葉子也是工具,一大堆葉子就可以筑鳥巢了。”
老師聽了很高興,說:“那么,在今天這堂課較后,我要大家歸納一下‘工具的定義’,請大家用自己的話來說明,分組討論。”
于是,孩子們開始分組討論。較后規(guī)劃處各組的意見,發(fā)表自己思考后得出的“工具的定義”。
聽完孩子們各組討論出的結果,老師總結說:“今天的課程,我們思考了什么是‘工具’。就像大家較后所整理歸納的結果,‘工具的定義’是為了某種目的而使用的物品。
也就是說,大家眼前的這些物品,都可能因為某個目的及不同的使用方式而成為一種‘工具’。”
至此,課程結束。
IB的課堂,與傳統(tǒng)授課方式完全不同。幾乎所有IB課程都是以跨學科的方式進行,語文課融合科學觀察和實驗,或者加入社會學的一些方法。在英語課上,學生也不僅是學語言,而是用語言來學習英語思維方式。老師精心設計出探究式的課程,讓孩子的大腦像燈泡一樣被點亮,在某一瞬間突然恍然大悟:“啊,我懂了!”
由此可見,IB課堂對課程設計要求非常高,而授課老師必須完全認同IB國際文憑體系的理念,把培養(yǎng)學生5大能力緊密融合在課程中,每一句話,每一個引導都精心設計。較終把學生培養(yǎng)成擁有終生學習能力的人,從而適應未來社會。
聲明: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,本文來自于網(wǎng)絡,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,應該及時反饋,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