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都知道家長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極其重要,在家庭教育中,家長們應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幫助孩子健康成長!
不當“法官”,學做“律師”
面對孩子的種種問題,大部分父母持“絕不姑息”的態(tài)度,輕則嚴厲斥責,重則不惜動手。但其實,懲罰并不能讓他們明白什么是對的,斥責打罵也只會讓他們的自尊心和安全感受挫,甚至產生對家長的敵意和恐懼。
教育學家盧梭曾經說過:“要尊重兒童,不要急于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。”因此,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,家長不要隨意給他們貼標簽,讓他們自我懷疑,而是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,穩(wěn)定情緒,了解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做從而思考采用什么方式來應對。
不當“裁判”,學做“拉拉隊”
同樣作為家庭成員,孩子應該有和父母平等的地位,不能因為年幼,就認為他們什么都不懂,甚至強迫他們做一些所謂“為他們好”的事情。因為,往往就是這樣的“大人思維”,讓很多父母再也走不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。
想要減弱孩子的抵抗情緒,就要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,學會征求孩子的意見。畢竟商量的語氣總是更讓人愿意接受的,而父母的支持也會賦予孩子們更多自信。不僅如此,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尊重和認可的時候,他們便會更加看重自己努力的過程,并學會在面對困難時堅持不懈。
不當“馴獸師”,學做“鏡子”
當孩子處在這樣一個學習分辨“是”與“不是”的階段時,孩子所感受到得東西會在他們得成長過程中悄悄地影響著他們。換句話說,就是當孩子感覺很糟糕的時候,家長是無法為他們樹立規(guī)矩的。
可以說,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。嬰幼兒時期耳濡目染,或模仿、或借鑒,經過不斷的潛移默化,多多少少會折射出的父母的影子。不同的情緒驅使下所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,不同的處世方式折射到孩子身上也是不一樣的。因此,想改變孩子,父母就要改變自己。
國際學校的老師認為,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底色,而親子關系是孩子這一生中所有經歷的各種關系的模板。所以,成長不只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,只有共同成長,才能帶給孩子真正意義上的成長。
推薦閱讀:
國際學校生:這些英文網站你都知道嗎?
入讀國際學校先了解這些國際課程的區(qū)別!
聲明: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,本文來自于網絡,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,應該及時反饋,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。